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2025年7月13日,生物医药学院教师高燕、侯跃飞带领10名同学前往峨眉山市双福镇,开展了一场兼具实践意义与科普价值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
活动中,指导老师高燕首先联系了当地一位茶农,团队成员在茶农的带领下,顶着高温酷暑登上双福镇陡峭的茶山。在茶山之上,大家认识了奶白茶、九号茶、老川茶、早川茶等多种茶树品种,并对不同茶树品种的鉴别要点进行了记录,同时,团队向当地茶叶种植户详细了解了茶叶的种植品种、种植面积、销售价格、农药使用情况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等信息。交流过程中,高燕和侯跃飞老师还向茶农普及了茶叶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及农药施用等相关知识,着重强调了农残的危害性,有助于茶农更好地了解茶叶,提升了茶农的绿色种植意识。

随后,团队来到茶叶加工厂,实地探寻新鲜茶叶“蜕变”为上市干茶的全过程。在这里,大家了解到茶叶加工需经过摊晾、杀青、理条、干燥、筛选等多道工序,且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干茶可分为雪芽、竹叶青、毛峰、飘雪等品类。团队还参观了各类茶叶加工设备,加工人员详细介绍了设备优化在茶叶加工中的优势,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先进设备为茶叶加工带来的便利。
活动最后,团队前往被誉为“中国绿茶之都”的大西南茶叶市场,调研干茶销售情况。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量较大的绿茶品种主要有峨眉雪芽、竹叶青、毛峰、炒青茶等,价格、文化底蕴、口感与香气等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而产品种类较少则是制约峨眉山茶发展的一大问题。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向市场从业者普及了茶叶的文化渊源及茶叶功效,力求为峨眉山茶的销售助力。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简单的田野调研,它如同一场深度的“知行合一”修行,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绽放出多重价值:
从认知层面看,它打破了书本知识的边界。师生们走出课堂,触摸茶树生长的土壤,观察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蜕变,亲身体验茶农的劳作与智慧。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理论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与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紧密交织的立体网络。
从实践层面看,“发现问题——思考方案”的过程,赋予了活动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当师生们关注到茶叶种植中的农药残留、生态保护与产量平衡等现实难题时,便从 “观察者” 转变为 “思考者” 甚至“参与者”,这种转变推动着大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结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这些思考,既是对 “永续发展” 理念的践行,也是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服务的生动实践。
更重要的是,它在师生心中播下了 “扎根大地”的种子。当知识走出象牙塔,与土地、与民生相遇,教育的意义便超越了知识传递本身——它让师生们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学问既要仰望星空(追求理论深度),更要脚踏实地(回应社会需求)。这种“社会服务精神”的落地,不仅为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更培养了一批兼具人文情怀与实践能力的建设者,这正是社会实践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图/文:胡秀兰、高燕
编辑:靳婕
审核:徐娇
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