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bgc.scol.com.cn/news/3753746?from=androidapp&app_id=cbgc

西华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成立两年来,依托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发挥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思政课国家级教学团队示范带动作用以及科研创新团队和特色研究方向的辐射作用。学校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搭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合作交流平台,对推动南充及川渝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力构建开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做法
创新合作机制,搭建交流平台。为打破长期以来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互不了解、互不沟通、互不交流的现状,我校于2020年6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并作为中心的依托单位及牵头单位,协调整合川渝地区重点中小学资源,
围绕集体备课、示范课、教学研讨、学术讲座、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内容开展工作,辐射形成覆盖川渝地区5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共同体,切实发挥了一体化建设中心的带动作用。
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以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平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的引领作用。以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为龙头,吸引中小学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示范课观摩、教学资源共享,累计覆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200余人次。建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团队。以课题申报研究为纽带,利用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基地发布课题吸引中小学教师申报,近两年立项100余项,助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育人水平。以品牌活动为抓手,围绕打造马列宣传活动周、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课一诵”等品牌活动,开展“大中小学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红色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形成育人合力。
构建联动机制,提升工作效能。初步形成上下联动、校际贯通的协同机制,学校内部上下联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委员会,联合大思政课建设参与学院、各师范专业教研室与中小学精准对接。校校之间贯通协同,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为龙头,统领中小学教师协同参与集体备课,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教研平台联合,深化与南充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协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教研资源优势配置,着力提升工作效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成效
两年来,我们协同川渝各大中小学,不断推动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
创新人才选聘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和专家团队建设。坚持把建立一支专业、稳定的专家队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加强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特别聘请了一些长期从事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专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以及省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我们指点迷津。如北京大学孙熙国、清华大学刘书林、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武汉大学项久雨、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西南大学白显良、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南京师范大学王刚、华东师范大学曹景文等多位专家学者都是中心的指导专家。目前,中心有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教育部“精彩一课”获得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获得者1人,首届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1人。这些师资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打造课程建设优质品牌,严格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课程建设优质品牌,努力构建不同学段“协同作战”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经过建设,中心获得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认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三门课程先后获得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团队获得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面经验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内部工作简报刊载,与成都市实验小学协同培养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的举措于2021年12月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深化思政课教研教改,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积极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研实践,钻研教学,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各种研究,各学段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教研成果丰硕。先后立项各类课题30余项,在四川日报理论版、人民网等报刊媒体发表相关教研论文40余篇,其中学院课题组撰写的调研报告《四川省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与对策建议》被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四川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智库成果专报采纳并报送省委常委等领导参阅;学院教师撰写的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课》在四川日报理论版刊登被“学习强国”转载,并被四川省委党史学习简报全文刊登;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西华师范大学:战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被教育部网站转载;发表在党建网上的理论文章《找准“劳动成创造幸福”宣传教育的着力点》《善用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收录在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汇编的2020 —2021年度课题研究优秀理论文集。此外,《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新时代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以< 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成功立项2022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成功立项2022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2021年四川省教育科研重大项目。《双核驱动·四翼协同·四体融通——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202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中学语文教师“五段五环”混合式培训模式》获2021年四川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研究正在稳步推进。
积极服务地方社会,扩大建设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一方面,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术会议,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截至目前,已召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主题研讨会、成渝地区小学教育联盟成立大会等多场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参会人员近2000余人次,相关学术活动被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学院教师先后参加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举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并通过“大思政”建设理论宣讲,“国培计划”项目,心理咨询、支教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各大中小学的学习交流,扩大一体化建设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足及未来规划
仍要看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不足。教师方面,部分教师一体化意识淡薄,大学教师不了解中学教学内容及侧重点,中学教师对小学阶段重难点也不甚了解,进而无法及时强化上一学段的薄弱环节。学生方面,中小学段,特别是小学段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对思政课存在认识偏差。教学研究方面,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比例不高,高级别研究项目和科研获奖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
进一步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理顺机制,深入实施“三大工程”,进一步发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的重要作用,带动和辐射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蓬勃发展。
实施主题引领工程。我们将根据形势,定期围绕“爱国主义”“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红色教育”等主题进行互助式备课,研究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针对不同学段相同主题的教材内容,相互借鉴教学方法。把“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结合起来,在备课、磨课中研究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相互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关心关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诉求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中小学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等特点,联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方面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力争产出更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实施资源共享工程。川东北地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遍布着重要历史事件旧址、历史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等革命旧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我们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学生特点,主动参与开发红色资源实践,让红色文化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解决当前各学段育人载体及资源分散化、碎片化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
整理:刘志杰 姜照雯
摄影: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