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跑!”随着清脆的哨声响起,足球场上两组学生展开激烈攻防,抢断、传球、射门一气呵成,呐喊声震彻赛场;不远处的篮球场上,带球突破、默契传切、三分远投接连上演,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铿锵有力;排球场内,精准垫球、奋力扣杀、巧妙拦网轮番呈现,场边喝彩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乒乓球台前银球飞舞,选手们灵活移步、挥拍对攻,尽显灵动技巧;羽毛球场上羽拍翻飞,吊球、杀球、网前截击行云流水,速度与柔韧在此完美交融。这幕充满活力的多元运动场景,正是本学期学校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后的生动写照。

作为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一次历史性改革与创新,本次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多元运动类型的“基础+特色”项目矩阵。基础项目全面覆盖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身气功、武术散打、地掷球、峨眉武术和健美操等十项热门项目,兼顾竞技性与普及性,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运动技能基础;特色项目则精准对接不同兴趣偏好与体质特点,峨眉武术课程中,学生们一招一式体悟传统文化精髓,在刚柔并济中感受武学魅力;散打课堂上,专业教练手把手指导,学生们在规范训练中学习防身技巧、锤炼坚韧意志;地掷球场地里,大家围拢博弈,在精准投掷与策略布局中享受智慧运动的乐趣;健身气功班中,同学们伴着舒缓音乐调身调息,在动静结合中调和身心、缓解压力;健美操课堂上,活力节拍与整齐动作相融,尽显青春朝气与协作之美。


“我体质偏灵活,一直很喜欢羽毛球,这次终于能系统学习专业技巧,每次上课都充满期待!”来自文化旅游学院的李同学兴奋地说。有体能优势的张同学则选择了散打:“散打既能强身健体,还能学到实用的防身技能,每次完成训练目标都特别有成就感,也变得更自信了。”偏爱舒缓运动的陈同学在健身气功课程中找到了归属感:“跟着老师练习,不仅改善了久坐带来的颈椎不适,还能静下心来沉淀自己,缓解了学业压力。”从活力竞技到舒缓养生,从团队协作到个人精进,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运动特点自主选课,真正实现了“人人有项目、个个乐参与”的良好局面。

为推动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化改革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学院成立专项督查组,常态化开展“推门听课”督导工作。督查组坚持随机抽查原则,每节课随机选取两个教学班深入课堂一线,通过全程观摩教学过程、实时记录课堂情况、课后与师生沟通交流等方式,精准把控教学质量,第一时间发现改革推进中的难点问题,并协同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为课程持续优化、改革走深走实筑牢坚实保障。
如今,改革成效已全面显现:校园里形成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校园有氛围”的体育文化新生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课余时间主动走进操场、场馆的人数大幅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改善,肺活量、耐力等指标明显提升,团队协作意识、抗压能力、规则意识等综合素养也在运动中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深度拓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技能与文化的交融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健康体魄,更涵养了坚韧意志、合作精神与文化自信。
此次公共体育课改革,对学生成长与学校课程发展均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而言,它打破了兴趣与课程之间的壁垒,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热爱中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既强健了体魄,又塑造了健全人格,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学校而言,这是一次课程体系的突破性创新,它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丰富了校园育人载体,进一步完善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体育教育将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供稿:体育学院
图文:体育学院
编辑:冯茹霜
审核:范辰、朱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