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是我在泰国交换的第8周,节奏从周一的松弛,慢慢过渡到儿科病房里的温暖与忙碌,每一步都满是新的触动。
9月22日周一,特意在宿舍歇了一上午,补够精神才出门。下午的英语课比往常更用心,毕竟接下来要去儿科,和小朋友、家长沟通都得靠它,多练一句,就能少一点沟通的距离。
周二一早就去了朱拉隆功国王纪念医院的儿科,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儿科病房。先跟着参加泰国学生的晨会,听他们汇报患者情况、安排当日工作,节奏紧凑又有条理;之后简单参观病房,看着病床上戴着小口罩的孩子,有的安静玩玩具,有的被家长抱着,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学习的地方。
24号周三,正式在儿科实习,重点观察泰国学生做晨间护理和配药。晨间护理时,他们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声音放得特别轻,帮孩子整理衣服、擦脸,动作温柔得像怕碰碎小宝贝;配药时又格外严谨,核对剂量、摇匀药液,每一步都仔细确认。原来儿科护理,既要“柔”也要“细”,看着孩子们被照顾得舒舒服服,突然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
25号周四,上午在病房跟着学实操,帮着递个东西、观察患儿状态;下午转到红十字学院的图书馆会议室,听泰国学生讲儿科知识、做技能展示。他们讲的儿童常见病护理、沟通技巧,正好和上午的实习对应上,尤其是技能展示里的安抚手法,比课本上写的更生动,一下子就记住了。
到了周五,主要观察学生学习扎留置针。看着针要扎进孩子细细的血管,我都跟着捏把汗,泰国学生一边轻声哄着“不怕不怕”,一边稳稳操作,原来扎针不仅要技术好,更要会用耐心安抚。下午就坐下来总结这周,翻着笔记回想病房里的点点滴滴,才发现儿科护理最核心的,是把“专业”藏进“温柔”里。
这一周,从对儿科的陌生,到慢慢读懂这里的护理逻辑——不只是技术,更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虽然没上手操作太多,但眼睛看、心里记,收获的全是课本外的温暖力量。